我院生殖医学专家团队受邀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生殖医学学术会议上作多项学术报告

2025-11-15

  

        2025年11月12—15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生殖医学学术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大会适逢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及生殖医学分会成立20周年,本届会议继续以高质量学术交流为核心,面向国内外生殖医学前沿研究成果和关键临床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涵盖生殖内分泌、胚胎学、遗传与伦理、男科学、辅助生殖管理、技术创新等多个方向。

  在曾勇荣誉院长带领下,我院共派出临床、胚胎实验室、遗传检测与科研平台等十余名代表参会,并积极与国内参会学者进行多项学术交流与专题讨论。本次大会我院共提交16篇大会投稿,其中1项专题报告,2项分会场发言,13项壁报交流。展示内容覆盖生殖男科创新、跨区域人群临床特征比较、胚胎发育潜能研究以及医工交叉技术等方向,体现了我院在基础研究、临床队列分析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体系化布局。

  我院团队合影

  学术主持与分会场参与

  曾勇荣誉院长以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身份参会并主持生殖男科学专场,围绕男性不育的临床路径优化、疑难病例处理及实验室规范性建设与同行互动交流。

  深圳中山妇产医院曾勇荣誉院长

  生殖助孕中心莫美兰主任与临床研究中心刁梁辉主任分别主持生殖遗传及胚胎学专场。参与讨论的议题涉及胚胎培养体系质量管理、遗传检测技术迭代、培养基优化策略以及基于多组学的胚胎发育机制研究,进一步展现了我院在多专业领域的学术参与度和影响力。

  院长助理、生殖助孕中心学科带头人 莫美兰主任医师

  生殖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创新中心负责人 刁梁辉博士

  专题报告:AI-微流控稀有精子智能检测技术的系统展示

  在生殖男科学专场,宋明哲主任报告了《基于AI-微流控的无精子症稀有精子智能检测与分选》。

  该研究由我院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陈华英教授团队、珠海大略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围绕无精子症患者稀有精子检出与分选的技术瓶颈,提出"AI视觉识别+微流控高通量体系"的解决策略,构建了国际首批、国内首套微流控稀有精子智能检测与分选系统SpermSeek。

  宋明哲主任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研究影响及患者期待五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SpermSeek系统如何将微流控芯片技术与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算法深度整合,并通过独特的流道设计和细胞操控技术,实现对精液全样本的高速、自动化分析。 该成果体现了我院在疑难男性不育方向的技术探索,也展示了深圳医工交叉创新生态在辅助生殖技术研发中的推动作用。

  深圳中山妇产医院男科中心 宋明哲主任

  同场生殖男科学专场,男科实验室主管、临床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叶丽君分享了《精子活性氧检测对IVF/ICSI的受精及胚胎发育结局的预测价值研究》。该研究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精子活性氧水平行IVF/ICSI的受精及胚胎发育参数差异,评估术前精子活性氧检测对于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结局的价值,为男性不育患者的精准评估与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了新的实验室指标参考。

  深圳中山妇产医院男科实验室 叶丽君主管

  口头报告:基于大规模临床队列的跨区域研究

  在生殖管理与伦理专场,生殖助孕中心郑可茗医生在分会场发言环节,就《香港与内地女性试管婴儿治疗中卵巢功能及妊娠结局的比较: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了报告。

  该研究回顾分析深圳超过12,000例患者与香港600余例患者的IVF/ICSI治疗数据,在年龄倾向得分匹配后,系统比较了两地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生殖实验室关键指标以及临床妊娠结局。

  该研究为跨区域辅助生殖治疗的质量评估提供了大样本数据参考,也引发了与会专家关于"规范化管理与个体化治疗"的深入讨论,同时凸显了早期健康管理对育龄女性生殖能力的重要意义。

  深圳中山妇产医院助孕中心 郑可茗医生

  医工交叉研究首亮相

  在医工交叉专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陈华英教授介绍了与我院合作的"基于化学发光微流控芯片的人胚胎代谢物分析与发育潜能评估"项目。

  研究基于胚胎培养液中三类关键能量代谢物构建无创发育潜能评估模型,并尝试与我院已构建的数字化胚胎评分系统进行结合,强化代谢组学--形态学联合预测策略在胚胎筛选中的潜在应用。

  该工作反映了我院与科研机构在微流控、传感技术、代谢组分析等技术层面的深度合作,是我院重点推进的"医工交叉与辅助生殖技术迭代"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陈华英教授

  陈华英教授与我院科研团队合影

  本次大会,我院临床和科研团队在多领域系统展示阶段性成果,充分展现了我院在生殖医学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

  我院始终秉承"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临床、持续推动临床"的理念,持续提升科研与临床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与技术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诊疗服务,助力生殖医学的发展,为更多家庭圆梦。